English Version
> 中心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语言中心教师学术沙龙(总第二十期)聚焦课程的挑战度和获得感

10月12日中午,语言中心2023秋季学期第一期教师学术沙龙(总第二十期)在明理楼318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晋军副教授,主题为“通识课的挑战度与获得感”。中心本科生英语、研究生英语、第二外语和对外汉语四个教研室近30位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首先,晋老师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门课程出发,简述了课程沿革和“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介绍了该课程的整体特点,即:选课规模大,学生涉及多年级、多专业、多国籍、多学校;选课动机不同,学习动力不同、基础积累不同;成绩分布上整体优秀率低,存在有不及格情况。针对学科特征、生源结构和通识课本身特征,晋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教学中的难点:其一,社会学理论体系相对“松散”,多个理论可以共同来诠释一个社会现象,且理论间互补,而非互斥,学生要学会转变思维,适应一个问题有“非唯一”答案;其二,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相对“日常”,学生会对一些概念存在先入为主的“生活化”理解,需要在课上“打破”并“重建”;其三,选课学生的同质性高,但对生活实践的体验经历严重不足,要在课程中帮助学生增加社会“实感”。

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亦是教学尝试的起点。晋老师做了两方面的积极尝试:一方面是把学生“带入”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品味及产生的动因,采用“侦破式”案例教学再现经典研究,引入“常识”场景,颠覆“常识”认知,进一步还原知识的生产过程、展现学术分析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电影小班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社会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分析的主动性。在教学尝试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高度参与的学生群体也为课程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视角,比如电影清单、课上小测等方面。自始至终,晋老师秉承把专业化教学贯穿“通识课”,重视价值立场对学术分析的影响,充分引导,因材施教。

最后,晋老师提出,提升课程挑战度的思路是从增量到提质,提升课程获得感的途径是差异化学习。当看到学生的眼神从茫然困惑到幡然领悟,可以清晰感受到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成长变化。与会老师对此深表认同,纷纷踊跃提问,就课程评估方式、课后小班讨论等话题展开了进一步深入讨论。中心主任吴运新教授总结发言,晋老师的讲课风格简洁准确,不失幽默,教学中处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效为中心”的学情调查分析,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这些突出特点值得中心老师们学习借鉴,见贤思齐。



供稿人:李水


  • 综合事务、本科生英语:010-62794960

    研究生英语、外事:010-62786071

    汉语、二外:010-62772058

    四六级、助教、SRT:010-62792962

  • lctu@mail.tsinghua.edu.cn

    yyzxwsb@mailoa.tsinghua.edu.cn

    wangyongshuai@mail.tsinghua.edu.cn

    liulanjie@mail.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语言中心明理楼314B,100084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