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 中心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语言中心教师学术沙龙(总第二十二期)聚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与思考

12月14日中午,语言中心2023秋季学期第三期教师学术沙龙(总第二十二期)在明理楼318会议室举行。对外汉语教研室的郭蓁和李水两位老师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与思考”这一主题同与会老师进行了交流。中心四个教研室近20位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首先,郭蓁老师结合对外汉语课程特点,从宏观层面详细阐释了语言课中“文化”教学的质与量,提出教学重点在于有点睛之用的文化因素,而非通俗广博的文化知识。对外汉语课当前的现状是课型多、内容多、课时少,而学生水平不一、国别有异,对异文化的包容度也不尽相同。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学不厌深”;一方面也要保证语言教学课堂的语言浓度,“教不贪多”。在多因素作用下,最好的文化教学应该是“润物无声”却“花重全城”的。郭老师还结合生动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展示正确的中国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平衡文化因素的准确性、正确性和趣味性。郭老师认为,汉语的语言形象应是“古老、简洁、美丽、动听”的,树立并传播汉语的国际形象是每一位汉语教师的责任,甚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随后,李水老师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谈及文化教学的教师信念。李老师首先以《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为纲,梳理了“文化项目”和“文化教学目标”的内涵。李老师还提出,针对不同的课型,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重点和教学行为均有不同。在初级综合课上,寓文化于语言,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让初学者保持学习兴趣、加深语言记忆和理解。在中级阅读写作课上,文化与语言自然融合,通过补充文化知识辅助理解深层语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得体度。而在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上,则是寓语言于文化,通过讲授、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传授文化知识、增进文化理解、培养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尊重中国文化。此外,李老师通过展示课堂实例,强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贯连起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系统化碎片知识。

与会老师们互动踊跃,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心主任吴运新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到会说汉语不一定能教好汉语,背后蕴藏着老师们的专业素养。有文化也不一定能教好文化,教师要注意提炼精华,易于国际学生接受。在教学中,应该鼓励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设计,循序渐进,渐臻完善。

(文|李水 图|刘岚洁、牟蕾)

  • 010-62794960(综合事务、本科生英语)

    010-62786071(研究生英语、外事)

    010-62772058(汉语、二外)

    010-62792962(四六级、助教)

  • lctu@mail.tsinghua.edu.cn

    yyzxwsb@mailoa.tsinghua.edu.cn

    wangyongshuai@mail.tsinghua.edu.cn

    liulanjie@mail.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明理楼314B,100084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