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心教师学术沙龙(总第二十六期)聚焦大模型技术与科技论文写作
10月10日中午,语言中心2024秋季学期第一期教师学术沙龙(总第二十六期)在明理楼318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荣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鲁继文教授,主题为“大模型技术与科技论文写作”。中心本科生英语、研究生英语、第二外语和对外汉语四个教研室近40位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鲁教授指出,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大模型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科技论文写作领域,这一技术的应用正引发着革命性的变化。鲁教授首先回顾了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智能时代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视觉大模型等各类大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讨论大模型技术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影响时,鲁教授强调,尽管大模型技术在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和内容生成等方面提供了强大支持,但也带来了学术剽窃和造假的风险,以及作者身份认定的挑战。鲁教授提到,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已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最后,鲁教授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安全提出了展望,强调需要提升研究人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开发专用于辅助学术研究的人工智能工具,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研究中的透明性和合理性。他呼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的老师们就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安全防范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心主任吴运新教授总结道,鲁教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全面地介绍了大模型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论文写作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我们更好地做好语言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次沙龙不仅增进了教师们对大模型技术及其在学术写作中应用的理解,也为中心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激发了教师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深入思考。

(文|李敏 图|刘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