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心教师学术沙龙(总第三十七期)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10月16日下午,语言中心2025年秋季学期第二期教师学术沙龙(总第三十七期)在明理楼318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王帅国作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中心本科英语、研究生英语、第二外语和对外汉语四个教研室三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帅国老师从人工智能的挑战、清华大学的实践经验、未来工作计划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已从符号学习、统计学习发展到深度学习与大规模预训练时代,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教育生态。AI在知识获取与生成层面带来了新的知识论危机,大学原有的教学逻辑与AI的统计模式存在张力。在分享清华大学的AI教育实践时,王老师介绍,目前清华已有311门课程引入人工智能助教,AI助教已广泛应用于考试准备、作业反馈及课件学习等环节。展望未来,清华大学将建设以学科为单位的知识引擎,推动“永不下线”的智能学伴系统,实现多智能体实时陪伴,帮助学生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校还将通过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国际共享与合作。
在互动问答环节,教师们围绕人工智能的教育伦理与语言教学实践展开热烈讨论。王老师指出,AI在教育中仍需警惕幻觉风险、认知外包与数据安全等问题。针对语言教学与AI结合的独特优势,他认为,语感与隐性知识的培养与AI的涌现能力具有内在契合性。中心主任吴运新在总结中提到,语言中心未来将按语种与教学场景,分步推进AI赋能课程建设,要注重把握AI使用的“度”,既充分发挥智能工具的助推作用,又强化教师的人文引导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此次沙龙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实践路径,为语言类课程的创新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文|田园、李水 图|刘岚洁)